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王庆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太原祁人字兴庆
初从宇文泰征战,复弘农,破沙苑,并有功,授殿中将军
周代魏,授大都督
数使突厥,周与突厥交好,有力焉。
以功进封县公
官至延州总管,位柱国
进爵平昌郡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孝宽北周 509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80 【介绍】: 北周京兆杜陵人名叔裕,以字行。
韦夐弟。
北魏末为统军,参与平萧宝夤
后从宇文泰
西魏文帝大统中,以大都督晋州刺史镇玉壁。
力拒东魏高欢大举来攻,守五十日,重创之,围解。
入周,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
善用兵,多计智,故屡抗强敌,人皆惊服。
静帝时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讨平之。
谥襄
全后周文·卷六
孝宽名叔裕,以字行,夐弟。
孝昌中统军,拜国子博士,行华阴郡事,永安中宣威将军给事中,赐爵山北县普泰中都督除浙阳郡守大统中弘农郡守兼左丞,以大将军宜阳郡事,迁南兖州刺史,进爵为侯,转晋州刺史,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进大都督,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废帝时雍州刺史
恭帝初以大将军江陵封穰县公,还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复镇玉壁。
孝就受禅,拜小司徒
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保定初于玉壁置勋州,授勋州刺史,进柱国
天和中郧国公
建德中大司空,出为延州总管,进上柱国
大象初徐州总管行军元帅,卒赠太傅谥曰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2 【介绍】: 僧。
敦煌人俗姓李
好学。
三岁即心乐出家。
早孤,十三岁剃度为僧。
博涉经论。
北周灭齐,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门集于殿,宣布废佛教,诸僧不敢言,独慧远抗声力争,无以难之。
寻潜于汲郡西山勤修无倦。
,召至,住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
文帝开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译,旋卒。
著有《地持疏》、《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愿南北朝末隋初 524 — 5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4—587 【介绍】: 僧。
西河人俗姓任
性机警通达,求法无怠。
后专精律部,众与之谈对,言辞锋锐,罕有匹敌,因称之谓“律虎”。
北齐时为大庄严寺石窟寺上座。
,敕为并州大兴国寺主。
尝为所得律本制义疏,今唯存《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钞》二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西之任氏。
性警达。
颇高尚。
不偶侪侣。
夙以白衣。
东游邺都
昭玄大统法上
与语奇之。
因摄受而薙落焉。
于是周行讲席。
求法无怠。
而仰踪波离。
专工律部。
东夏所传。
皆制义疏。
妙会异同。
立破诸家百有馀计。
号之为律虎焉
至于断处事途。
多从文相。
商度结正。
佥议攸归。
诏充大庄严石窟二寺上座。
及隋受禅。
又诏主并州大兴国寺
频登纲管。
御众有方。
论者美之。
开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唱灭于所居寺。
寿六十有四。
建塔葬于城之隅。
所著唯四分是非钞。
仅存两卷。
馀并散失。
子道行龛等。
足以承统亢宗。
名重当世。
释法愿
姓任
西河人也。
性警达颇自高上。
而拔致穷玄不偶侪侣。
东观道化遂达邺都
形厕白衣言扬缁服。
昭玄大统法上
嘉其神慧与语终朝。
深通志梗。
因摄而剃落。
日赐幽奥。
横励时伦。
乃恣其游博。
勇思风驰周行讲席。
求法无怠问道新奇。
后乃仰踪波离专经律部网罗佛治舟径僧猷
东夏所传四部律本。
并制义疏。
妙会异同。
当有齐之盛。
律徒飙举。
法正一部各竞前驱。
云公创叙纲模。
删其纤芥。
法愿霜情启旦孤映群篇。
挫拉言初流威灭后。
所以履历谈对众皆杜词。
故得立破众家。
百有馀计。
并莫敢当其锋锐也。
时以其彭亨罕敌。
号之为律虎焉
至于断处事途。
多从文相商度结正。
佥义攸归乃下敕召为大庄严石窟二寺上座。
皇隋受命。
又敕任并州大兴国寺主。
频登纲管善御大众。
化移前政实济济焉。
开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终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四。
葬于并城之西。
建塔崇范。
所制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钞两卷见存。
馀并零失。
有弟子道行者。
器局淹和亲传师授。
善机悟明控引。
谈述疏旨不坠厥宗。
每至讲散身导学徒。
绕于塔致敬而返。
及春秋至节此例恒修。
今年八十有馀。
犹铺疏旨摘示诸测隐。
时又有沙门道龛。
资学于
执教赴行学望最优。
成进初心弘持独秀。
为时叹美。
而素尚竞肃遵若文宗
才有违忤即不参隶。
故说戒序引有言。
唱白之者既无正制号为非法。
虽初从众侣。
后必重张。
乃出郭结界。
更说新本。
斯亦贞梗之严令也。
太为剋峭未是伦通。
至今此部犹多滞结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通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温敏。
邺都肄。
习涅槃于大庄严寺
武平四年夏
有客僧因疾投寺中。
众恶之。
无肯容者。
观其识量宏远。
操履端雅。
乃延之房。
与共处。
虽秽污弗恤也。
情意日以接狎。
间问其所学。
曰涅槃。
以其同业。
尤自喜。
且时摘经中疑义质之。
皆为披释。
无小滞。
愈益喜。
手为治汤药
旦夕抚尉无倦色。
尝夜持杯酒饮之曰。
此去湿舒气。
服之于律无妨。
遂嚬眉一咽而止。
罢客辞去。
曰。
今授衣之时逼矣。
兹官寺例得衣赐。
可须三五日。
当有以赠。
客固辞。
亦固留而遗之衣。
临别。
手戒曰。
脩道不欺暗室。
法师昨以酒见饷。
非理也。
当时不敢遽拒绝者。
直恐伤来意尔。
今而后。
宜断勿复事。
既而又曰。
鼓山石窟寺
亦岂会到否。
小僧所居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有一小谷。
东出即小寺。
所谓竹林是也。
苟有缘。
幸无惜一过。
曰。
重佩箴规。
义图展谢。
明年夏
诏以石窟寺僧少。
宜拨差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僧百馀人为一番。
于石窟坐夏。
时偶与其数。
而独念以为竹林之约。
从尔可寻也。
每于众会。
询其寺。
众辄大笑曰。
此流俗妄传耳。
勿信。
悉为众道客之说非妄传者。
众异之。
共赍香华。
以往。
及升陇阜。
见一翁以巾帕额布裈短褐执钁。
驱马垦荒坂。
遥见僧。
放马而前曰。
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径此耶。
答曰。
石窟僧也。
欲往竹林
得无迷所向乎。
翁忽怒诟曰。
官寺僧诚无足道。
去年纵牧畜。
啖我田苗。
我家儿子以遮护。
被击几死。
今复何面目见我。
竟曳钁逐群僧。
于是群僧奔迸走东谷以归。
然独不逐
曰。
放汝入山喂虎。
又东出数里。
所过涧水清浅。
而林木森茂。
循涧而东。
南岭上有讽诵声。
隔林呼问竹林所在。
应声曰。
何从来。
得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
已僧遽披林出。
悲喜交集。
略叙间阔。
则曰。
此不足以款曲。
须到小寺可也。
稍进数里。
有门树双阙长廊复道。
竹映蔽。
门外马槽满盛豆。
皆黑漆金铺。
首衔环。
长百馀尺。
列十行。
傍多蹄迹。
洒扫极严洁。
僧使立门左。
谓曰。
当为白大和尚
顷之引入讲堂。
西轩下。
和尚坐大床上。
年可七十馀。
方环拥童吏五六人。
凭按理文书。
侍人赞名字。
礼谒。
和尚曰。
官寺厚供难舍。
柰何屈临。
具述其故。
既安置。
其僧将巡房讯敬。
至两房。
宝帐璎珞侈丽。
主人夷坐自若。
振手语曰。
此人何必见遣去。
其僧惭。
曰。
趣向不同。
洙沮人意。
且就小房消息。
遂盘桓谈叙。
并具中食。
食如世间常味。
食讫遍观图像园池台阁
念欲住。
因以其意告僧。
僧曰。
小僧之心也。
但须白大和尚
夜共卧。
蚤作偕白和尚
和尚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然而既受官请。
又欲住此。
是两处挂名矣。
律僧不得挂两处名。
今且还去。
后待除名官寺来。
则相容耳。
幸勿恨也。
挥其僧送出。
怅惋不忍别
由是指途西迈。
眷眷返顾。
始犹门阙在百步外。
更踰二里。
欻无所睹。
凡前日老翁垦荒之处。
蔓荆
狐狸出没而已。
入大乘论曰。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
十六大阿罗汉。
散在诸山渚中。
馀经又曰。
九十九亿大声闻众。
皆于佛前取筹。
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或者通之所遇是也。
非欤。
释圆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汎爱博以温敏见称。
邺都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高齐武平四年。
夏中讲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
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
皆恶之无敢停者。
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初无轻惮。
日积情款。
其意。
问何所学。
答曰。
涅槃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
欣于道合。
更倍由来。
经理汤药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
客人寄患服此为佳。
客遂嚬眉饮之。
一咽便止。
了病愈。
便辞去。
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
藉乱不少。
何容更烦。
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手诫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
有一小谷。
东即竹林寺
有缘之次念相访也。
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
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时尔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诫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适莫。
乃流俗之恒传耳。
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与俱行。
至寺北五里小谷。
东出劣人径。
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袜额布裈短褐。
执钁开荒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不依径路。
僧云。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望谷驰走。
独不逐
曰。
是尔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
略叙离阔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
虽然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
修竹干云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
槽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首衔环。
金铜绮饰贮以豆。
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
乃立门左告云。
须前咨大和上
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许。
眉面峰秀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
礼谒却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不可得遍。
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与宿。
晓为咨白。
和上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
欻见峰㟧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耳。
识者评云。
前者举钁驱僧。
假为神怪。
令通独进。
示现有缘耳。
言大和上者。
将不是宾头卢耶。
入大乘论。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
散在诸山渚中。
又于馀经亦说。
九十九亿大阿罗汉。
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石窟寺僧。
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
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
余往相部寻鼓山焉。
在故邺之西北也。
望见横石状若鼓形。
俗谚云。
石鼓若鸣。
则方隅不静。
隋末屡闻其声。
四海沸腾。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云。
神钲迢递于高峦。
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
神武迁邺之后。
因山上下并建伽蓝。
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
神人厌其諠扰。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
而传说竹林
往往殊异。
良由业有精浮。
故感见多矣。
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
遥见山巅大道。
列树青松
寻路达宫。
绮华难纪。
珍木美女相次欢娱。
问其丈夫。
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
更进数里。
并是竹林
寻径西行乃得其寺。
众僧见客。
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
乃从山西北下。
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
武平齐。
例无别服。
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
谢病归家养素闾巷。
洽闻内外慈济在怀。
先废老僧收养。
宅居读诵。
忽闻有扣门者。
令婢看之。
见一沙门执锡擎钵。
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时乞食。
弥近门声接。
乃遥应曰。
众僧但言乞食。
何须诈圣。
身自往观四寻不见。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
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岩有沙门慧休者。
高洁僧也。
独静修禅。
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
怪之谓寻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将往礼谒。
及后往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后乘虚。
冉冉南趣高岭。
白云北迎𩃗蔼不见。
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
追作礼。
遂入石中。
此岩数有钟鸣。
依时而扣。
虽蒙声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
大略为言。
岩穴灵异要惟虚静。
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
少出家。
泛爱博。
以温敏见称。
邺都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高齐武平四年夏中讲。
时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
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僧侣以其所患缠附。
臭气薰勃。
皆恶之。
无敢停者。
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
初无轻惮。
情款通意。
问何所学。
答曰涅槃。
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
及先德积迷。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为章句。
释冷然
雅有其致。
欣于道合。
经理汤药
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
持春酒一盏。
劝云服此为佳。
客遂颦眉饮之。
一咽便止。
了病愈。
便辞去。
曰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藉庇不少。
何容更烦。
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手诫曰。
修道不欺闇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
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绕涧有一小谷。
东出即是竹林寺
有缘之彼。
愿相访也。
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
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时过
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
乃流俗之恒传耳。
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
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
俱行。
至寺北五里。
小谷东出。
略通人径。
行可五里。
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袹额。
在裈短褐。
执钁开荒。
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
不依径路。
僧云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
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
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
望谷驰走。
独不逐
曰。
是你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
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诵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
略叙离阔。
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
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
多不称具瞻。
虽然。
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
长廊复道。
修竹干云。
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槽。
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百衔环。
金铜绮饰。
贮以豆。
傍有马迹。
而洒扫清净。
乃立门左。
告云。
须前咨大和尚
须臾引入。
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尚年可七十。
眉面峰秀。
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
傍有事者。
谒却立。
和尚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
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
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曰。
情意不同。
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
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
图像庄严。
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
不可得遍。
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
常供洒扫。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尚
未知果不。
夜与宿。
晓为咨白和尚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
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
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
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
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
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
更行两里。
歘见峰崿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𩇕渊北周至隋 544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1 【介绍】: 僧。
京兆武功人俗姓赵
年十三出家。
北周毁佛时,乃剜眼以供养。
隋初,仍为僧。
通习群经,一闻无坠。
常住山安禅,不涉尼寺市廛。
晚居终南山至相道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
世累冠盖。
出家年十三。
逮周祸之作。
嘅佛日之沦匿。
乃抉日自誓。
无毁戒足。
隋室隆尚正法。
即再剃染。
而慧业仍旧。
自华严。
地持。
涅槃。
十地皆一闻便讲。
众莫不叹伏。
然其軏身范物。
讵殚详叙。
尝依灵裕法师东夏
门人以其戆率侵易之。
裕公异其器宇。
引与之语。
果颖拔。
大加赏识。
曰诚吾徒也。
遂燕寝与俱。
入关屏迹终南山至相寺
被诏入朝。
每暇则过谭笑欣畅。
且以其上所施予。
为渊移寺路。
知风水者善之。
大业七年。
四月八日。
以疾卒于所居寺。
寿六十八。
前卒之十日
忽平生所持瓦钵。
无故破为五片。
谓人曰。
钵吾命也。
今如此。
五阴散矣。
又方属纩。
钟撞之嘶。
破不成声。
弟子法琳
建塔立铭。
释𩇕渊
姓赵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荣茂冠盖相承。
厌此浮假希闻贞素
十三出家。
道务宏举定慧攸远。
周武凌法。
而戒足无毁。
慨佛日潜沦。
拟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养。
用表慧灯之光华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
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
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
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
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
一钵之与百纳。
始习至终。
常坐之与山居。
报倾便止。
讥疑有涉敛足不行。
尼寺市𮤪由来不往。
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
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
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灵裕法师擅步东夏
乃从而问焉。
居履法堂亟经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寻文口无谈义。
门人以为蒙类也。
初未齿之。
居座数观异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
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
对答如影响。
身心如铁石。
因大嗟赏。
以为吾之徒也。
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
论道说义终日竟夜。
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谓。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观盛集全无可师
还返所具陈性欲。
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
置寺结徒分时程业。
三辅令达归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间隙径投渊寺
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众未日经远。
卜西南坡阜。
是称福地。
非唯山众相续。
亦使供拟无亏。
即从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尔迄今五十馀载。
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所示。
斯亦预见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奉持瓦钵。
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
因执而叹曰。
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
因而遘疾。
此则先现灭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寿之时。
钟声无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
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徵应。
率如此类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遗踪敬崇徽绪。
于散骸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灵德。
立铭表志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顺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崔
中光之弟也。
幼厌尘罔。
长为居士
从听涅槃无遗义。
就座假寐。
梦中闻有言者曰。
此解乃明。
犹未为极。
心疑之而莫能决也。
年二十有五。
即投都下律师出家。
而依之学。
教證两途涣然冰释。
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
并立疏记。
年将知命。
又东归乡里。
博授戒法。
胜筵才启。
会者千馀人。
齐赵瀛冀莫不信向。
仆射祖孝徵奏为国都。
年七十二。
终于邺下总持寺
释慧顺
姓崔
齐人侍中崔光之弟也。
少爱儒宗统知雅趣。
长厌尘网为居士焉。
初听涅槃略无遗义。
因讲而睡闻有言曰。
此解乃明犹未为极。
心遂迟疑伺决其病。
都下有光律师者广涉大乘文无不晓。
因往洛阳
时年二十有五。
即投而出家焉。
寓于门下。
纂修地旨倦无终食。
岁纪相寻。
證教两途。
锐镜于心内。
三持三聚。
影现于神外。
博见融冶陶然有馀。
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
并立疏记。
年将知命。
欲以大法弘利本乡。
即传归戒情无不惬。
随有讲会众必千馀。
精诚之响广流东夏
故齐赵瀛冀有奉信者。
咸禀其风焉。
仆射祖孝徵
钦尚厥德奏为国都。
年七十有二终于邺下总持寺
当终之日身心清卓。
专念平等而为心印。
族胄菁华言成世范。
慧解腾誉事义深沈。
而志存法不局一方。
衣略鲜华食无兼味。
受施寻散情阙爱憎。
形寄任缘未依夏腊。
进止在益不顾己损。
言行适时不与物诤。
故传者具书。
不敢遗其事行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光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朝北魏僧。
新罗国(今朝鲜)熊州人。
渡海进中土学禅于衡山思和。
曾讲学于衡山
北魏太武时太子晃师。
太武帝废佛立道,玄光著《辨惑论》,攻击道教“矫诈谋荣,必行五逆,威强导蒙,必施六极。
虫气霾满,致患非一”。
讥道教诸经“制杂凡意,教迹邪险”,彰佛理为“贯空有之美”,“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日月”。
太武帝迫其缢于郊南。
全齐文·卷二十六
玄光俗姓、时代未详。
(案:论中引陆修静事,修静南齐人,《宏明集》此论编在梁刘协之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新罗国熊州人。
少则精进梵行。
逮壮乃涉溟涨。
学禅法于中土。
衡山大和尚
證法花三昧。
既蒙记莂。
因辞归阐化乡里。
方附舶捩柂离岸。
忽有神人。
持绛节自虚空下。
传呼云。
天帝驾幸龙宫。
召海东玄光禅师
说亲證法门。
俄而青衣导前。
鳞介卫后。
登殿升座。
随问谈演七日。
而倏觉身在舟中。
盖舟泛漾不进。
才经半日耳。
其异类景晷之促如此。
久之卓锡其国之翁山。
而气求声应之士踵至。
道陶德冶。
得善火光三昧者一人。
善水光三昧者二人。
则其馀门生。
可例知矣。
释玄光者。
海东熊州人也。
少而颖悟顿厌俗尘。
决求名师专修梵行。
迨夫成长愿越沧溟求中土禅法。
于是观光陈国利往衡山
见思大和尚开物成化。
神解相参。
思师察其所由。
密授法华安乐行门。
利若神锥无坚不犯。
新犹劫贝有染皆鲜。
禀而奉行勤而罔忒。
俄證法华三昧。
请求印可。
思为證之。
汝之所證真实不虚。
善护念之令法增长。
汝还本土施设善权。
好负螟蛉皆成蜾蠃。
光礼而垂泣。
自尔返锡江南
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
时则䌽云乱目雅乐沸空。
绛节霓旌传呼而至。
空中声云。
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
拱手避让。
唯见青衣前导。
少选入宫城
且非人间官府。
羽卫之设也。
无非鳞介。
参杂鬼神。
或曰。
今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證法门。
吾曹水府蒙师利益。
既登宝殿次陟高台。
如问而谈略经七日。
然后王躬送别。
其船泛洋不进。
光复登船。
船人谓经半日而已。
熊州翁山。
卓锡结茅乃成梵刹。
同声相应得法者蛰户爰开。
乐小回心慕膻者蚁连倏至。
其如升堂受莂者一人。
入火光三昧一人。
入水光三昧二人。
互得其二种法门。
从发者彰三昧名耳
其诸门生譬如众鸟附须弥山皆同一色也。
末之灭罔知攸往。
南岳祖构影堂。
内图二十八人。
居一焉。
天台国清寺祖堂亦然。
系曰。
夫约佛灭后验入道之人。
以教理行果四法明之则无逃隐矣。
去圣弥近者修行成果位證也。
去圣稍遥者学教易见理亲也。
其更绵邈者学教不精见理非谛。
夫一念不生前后际断。
斯顿心成佛也。
理佛具足行布施行。
曾未尝述行佛。
具体而微。
东夏自六祖已来。
多谈禅理少谈禅行焉。
非南能不说行。
且令见道如救头然。
之故。
南岳思师切在兼修乘戒俱急。
是以学者验诸行果。
其如入火光三昧者。
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
愚夫谓是遭焚。
若入水界三昧
愚夫见谓为水投物于中。
菩萨心如虚空不觉触娆者。
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
斯乃急于行果焉无令口说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释玄光者。
海东熊州人也。
少而颖悟。
衡山见思大和尚
后返锡江南
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
时䌽云乱目。
雅乐沸空。
绛节霓旌。
传呼空中声云。
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
拱手避让。
唯见青衣前导。
少选入宫城
且非人间官府。
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
或曰。
今日天帝降龙王宫
请师说亲證法门。
吾曹水府蒙师利益。
既登宝殿次陟高台。
如问而谈略经七日。
然后王躬送别。
其船泛洋不进。
光复登船。
船人谓经半日而已。
熊州翁山。
卓锡结茅乃成梵刹。
厥后罔知攸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宣南梁 434 — 516
法宣
本姓王
剡人也。
父道寄世奉正法。
幼而有离俗之志。
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
及至十八诵法华经。
首尾通利解其指归。
坐卧辄见帐盖覆之。
骤有媒娉誓而弗许。
至年二十四。
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
改服从禁。
即于是日帐盖自消。
博览经书深入理味。
成戒以后乡邑时人望昭义道莫不服其精致。
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师
周游东夏讲宣经论。
自嶀嵊而之禹穴
或登灵隐
或往姑苏
僧柔数论之趣。
惠其经书之要。
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
齐永明中
又从惠熙法师咨受十诵。
所餐日优所见月赜。
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
经律递讲声高于越。
不立私财。
以䞋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工。
写经铸像靡不必备。
吴郡张援颖川庾咏
汝南周颙皆时之名秀。
莫不躬往礼敬。
齐巴陵王萧照胄出守会稽
厚加供待。
衡阳王元简到郡请为母师。
春秋八十有三。
梁天监十五年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行南北朝 435 — 493
本姓支
会稽山阴人
年十三出家。
基法师弟子。
住城傍寺。
每曰。
神仙之道终有迁坠。
玄儒之教不能出俗。
陶莹心神。
开发慧悟。
莫先乎释氏。
乃披经问道。
威仪弘备。
惜寸阴
和上同学僧悝。
擅名东夏
和上影响惠
共弘至教。
山阴人
体度弘泰。
风味宕远。
每曰。
能光益风化。
唯行悝而已。
和上以人间諠动。
乃移住法华寺
自非法事。
足不下山。
永明中
上虞县城山寺。
蔡兴宗所立。
年岁稍久。
风范彫丧。
既阙总领
请和上镇正。
乃拂衣就之。
于是阐扬法教。
开示诱施。
齐齐乌众。
等化之常悦。
念西方。
要期安养
春秋五十九。
永明十一年卒。
又有同学惠通
弟子僧诞(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宠南梁 451 — 5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
南阳人俗姓冯
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
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
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
海盐人
其先居南阳冠军
少负出俗志。
二亲弗许。
固请之。
乃曰。
婚而后任意。
年十八为纳室。
始半载即弃去。
隶光兴寺落发。
出都居兴皇寺。
道猛昙齐。
学成实论。
日夜勤至。
吴郡张融
周颙书曰。
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
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
若斯之志。
大矣远矣。
后从长乐寺僧周
学杂心毗昙。
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
采玄析奥。
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尝于西邸义集。
事委冶城智秀
曰。
当此应对。
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
我不及卿。
诠名定实。
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
善樊许术。
四十当死。
亦自览镜。
见面有黑气。
于是尽货其衣钵。
以其资。
并市香灯。
归光兴房。
杜门礼忏。
昼忘食息。
夕不寝寐。
迄四十年。
岁暮之夕。
忽两耳肿痛。
愈加惕厉。
忏达四更。
闻外有声曰。
君死业已尽。
遽开门都无所见。
明日视之。
则黑气消灭。
而耳后之寿骨隆起。
天监七年
诏为僧正
徙居宣武寺。
寺故名天保
上为宣武王脩福。
诏缮饬以待
普通四年
感风疾。
看经礼拜不废。
五年三月十六日终。
春秋七十四。
定林寺 时智果。
管氏吴人
亦居海盐光兴寺。
僧淑。
剡县公车寺。
并善诸经部。
史不详述。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献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
西海延水人也。
少随其舅至梁州
因去家为沙门
研究经律。
有闻于时。
钟山定林寺
闻猛公西游。
愿慕效之。
即自巴蜀出河南
经芮芮国。
于阗
欲度葱岭
会栈道绝。
不可往。
乃还。
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五粒。
观世音灭罪神咒。
提婆达多品文。
龟兹又得金槌鍱像。
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
谨事之。
二十五年
人无知者。
文宣太子
忽梦见之。
所居。
求瞻礼。
乃出以示。
有记云。
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入芮芮。
自芮芮至汉上。
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
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
永明中
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
为国僧主
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
见上于乾弘殿。
称贫道。
帝讶之。
以问尚书王俭曰。
前辈沙门帝王语。
何所称。
预正殿。
还得坐否。
对曰。
汉魏佛法。
未大兴盛。
传记无载者。
元魏稍盛。
沙门多称贫道。
且得与坐。
而称贫道至今。
帝曰畅二公。
道行如此。
犹称名。
况其馀者。
朕以为称名可也。
建武末没。
寿七十五。
定林寺建阁。
以奉佛牙。
普通三年正月
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
临川王殿下来。
急欲升阁。
收叛奴。
寺司惶怖发钥。
纵其所为。
遂失佛牙。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如宜。
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始也。
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建武末年卒。
同窆于钟山之阳。
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吴兴沈约制文。
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
真谛妙宗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中兴寺释道安
义城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
真谛妙宗。
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菩提流支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
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
天竺人
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
神悟聪敏,洞善方言。
北魏宣武帝永平初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
后随东魏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
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
永平初
东臻洛都
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
时梵僧七百。
推为元匠。
初翻十地。
笔受
孝静帝
迁都漳邺。
历天平二十馀年。
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
沙门僧朗湛侍中崔光笔受
凡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
其标拟流支尤悉。
尝谓其所居之室。
经论梵夹殆盈万。
所翻藁本。
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
妙工祝术。
尝漱灌。
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
指并。
才数遍。
水上涌井栏。
就酌用之。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宇文显和西魏 498 — 5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8—554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
宇文泰族人。
善骑射
魏孝武帝即位,累迁阁内大都督
从入关,为宇文泰所信用。
东夏州刺史,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斛律羌举东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太安人
世为部落酋长。
初从尔朱兆,有战功。
后归高欢。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除大都督
袭克夏州
孝静帝兴和初东夏州刺史,卒于州,年三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真谛陈朝 499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
南朝陈时僧。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
历游诸国。
梁武帝太清二年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
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
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
后入南海卒。
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京师
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魏元象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
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宝云殿竭诚供养。
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诸僧。
欲延还建业
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然之。
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传度摄论。
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密以衣被覆之。
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以手指西北曰。
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言。
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魏元象年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㯹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辽东襄平人字灵杰,一作云杰
李弼弟。
短小勇悍。
北魏孝庄帝永安间尔朱荣元颢
荣死,从尔朱世隆奉荣妻奔河北,又从尔朱兆,迁都督封淝城郡男
尝与高欢战,败而奔梁,后入关,为宇文泰帐内都督,累从征战有功。
积功于周明帝武成间进爵汝南郡公,官至总管延绥丹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檀特师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末僧人一名慧丰
不详里居。
为僧时居武威,饮酒食肉,脱略无检制。
语默无常,言则有验。
西魏时宇文泰召至岐州
适高欢攻玉璧,檀特师曰:“狗岂能到龙门耶!
”后北齐军果不至龙门而还。
俄病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一名慧丰
所为趺踢。
不循戒检。
饮啖一同流俗。
然语嘿无常。
论未来事。
辄验。
武威
尤狂逸肆意。
刺史宇文仲和迎至府中。
历观库厩。
谓曰何意公畜他官物耶。
仲和怒斥去。
禁不许复入城。
未几仲和拒朝命不受。
代者诏独孤信以所部擒之。
悉没入其资。
时周文方以冢宰辅政。
闻其异。
驰书召之。
至岐会高欢𡨥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过龙门哉。
果不至龙门而还。
侯景将叛东魏
先是檀特忽刻其杖首。
为猕猴形。
常令西面日夜捉之以游。
又索角弓。
牵挽之。
俄而降。
寻叛归
大统十七年。
春忽著布帽。
出入冢宰府
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
王亦著也。
三月
魏文帝崩。
后复著白绢帽。
左右问如前对。
而夫人薨。
后复著。
而次子武邑公薨。
事之先验类此。
顷之病卒。
檀特师者。
一名慧丰
不知何许人也。
身虽剃染率略无检制。
饮酒啖肉语默无常。
逆论来事后必如言。
居于武威肆意狂逸。
时宇文仲和刺史
请之入州。
历观厩库乃云。
何意畜他官物邪。
仲和不谕其旨。
怒之不令在城。
未几仲和拒不受代。
独孤信擒之。
仲和身死资财没官。
周文闻之降书召之。
檀特至岐州
会齐神武来寇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到龙门邪。
神武果不至龙门而还。
侯景未叛。
东魏之前忽捉一杖。
杖头刻为猕猴形。
令其面常向西日夜弄旃。
又索一角弓牵挽之。
俄而侯景启降。
寻复背叛归
皆可徵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
忽著一布帽。
周文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至三月魏文帝崩。
复取一白绢帽戴之。
左右复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未畿丞相夫人薨。
后复戴问对同前。
丞相第二子武邑公薨。
其事验多如此也。
俄而病卒。
周文命葬之。
檀特师
一名惠丰
身为比丘
不知何处人也。
饮酒啖肉语默无常。
逆论来事后皆如言。
居于凉州
宇文仲和刺史
请之至州内。
历观厩库。
乃云。
何意畜他官马官物。
仲和不喻其旨。
怒不令在凉州
未几仲和拒不受代。
朝廷令独孤信禽之。
仲和身死资财没官。
周文遣书召之。
檀特发至岐州
会齐神武来寇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至龙门也。
神武果不至龙门而返。
侯景未叛东魏之前。
忽捉一杖。
杖头刻为猕猴形。
令其面常向西。
日夜弄之。
又索一角弓牵挽之。
俄而启降。
寻复背叛。
人皆以为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忽著一布帽。
周文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至三月魏文帝崩。
复取一白绢帽著之。
左右复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未几丞相夫人薨。
复又著白绢帽。
左右复问之云。
汝亦著王亦著也。
寻而丞相第二儿武邑公薨。
其事验多知此也。
俄而疾卒。
周文命葬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孙绍远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代人初名仁字师
长孙冀归子。
宽容大度,雅好坟籍,聪慧过人。
魏孝武帝初,累迁司徒右长史
西迁,随父奔赴,累迁殿中尚书,拜大司乐
北周孝闵帝即位,封上党郡公
精通乐律,曾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
所奏乐,以八为数。
北周武帝行七音,时绍远疾甚,仍上遗表以为不可,寻卒。
谥献
全后周文·卷六
绍远字师,少名仁,河南洛阳人魏太傅稚子,起家司徒参军封东阿县伯,从孝武西迁,别封文安县
大统中太常卿,迁中书令,袭封上党王珀例降为公,改冯翊郡恭帝时累迁录尚书事,六官建,拜大司乐
闵帝受禅,封上党公
明帝时授礼部中大夫,寻拜京兆尹,历少保小司空,出为河州刺史武帝时少宗伯,卒赠柱国大将军谥曰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